新时代中国不妨多一点“乡土味”

读《乡土中国》有感

2020-08-06

 
    《乡土中国》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该书集成了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十四篇文章。文章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变迁等方面,多角度、立体化分析和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在当时中国社会学界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书中所言乡土中国并非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体系。
    费孝通先生说,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跨越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孕育了辉煌的农耕文化,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也深深浸透在了中国人站立的每一寸泥土中。中国人世世代代对乡土的固守近乎偏执。老子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后人又言“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两万金”,可以说,中国人对乡土是具有高度的情感认同和精神寄托的,这种近乎偏执的固守也造就了中国人独一无二的乡土习尚礼俗。某种意义上讲,“乡土中国”正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符号,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种普遍的民族心理体验。
    时代变迁,国人对乡土的依赖和坚守不曾远离,这在历代文人骚客歌咏故乡的诗词歌赋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故乡永远是文人骚客心中永恒不变的坐标。
    今天的中国,无数人背井离乡,栖身满是霓虹的石头森林,一群群原本并不熟悉的陌生人籍由“老乡会”“同乡会”畅谈乡间奇闻趣事,逢年过节那一票难求的回乡火车票,满满的都是“乡土味”。不管飞多高、走多远,故乡永远是安放心灵、寻求慰籍的圣洁高地。时代在发展,乡土社会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的伟大征程中正焕发出新的光彩。中国人对于乡土的坚守,不曾也不会有丝毫改变。
    当我们循着费孝通先生的笔迹,细品书中的真知灼见,探寻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情怀,不禁叹服于先生的远见卓识,也深深感慨于中国乡土社会在时代变迁中的那些“变”与“不变”。
    新时代的中国不妨多一点“乡土味”。(体制改革处 邓家钱)

上一条:闲聊曹操 下一条: 《5G时代:经济增长新引擎》读后感